什么?!崇明有個鹽堿地公園?

 
點擊 55回復 0 原帖 2021-11-01 15:17

 

“以往這塊土地上,夏天泛著鹽霜,冬天一片荒涼。如今,這里將實現‘華麗轉身’!”10月26日上午,在綠華鎮綠港村村委會前,村民王老伯指著眼前的田地,滿臉喜色。


談起這里的變化,60歲的王老伯感受頗深。他說:“多年前,村里的這塊地曾是一處咸菜腌制廠,后來廠區關閉,留下了一片鹽堿之地,一直以來地里種什么都不長。”


今年,綠華鎮大力改造提升鄉村公園風貌,崇明生態旅游集團以此為契機,牽手上海園林集團,合力修復這一“不毛之地”。各方人士集思廣益,嘗試在此建立鹽堿地生態修復園,讓患上“土地絕癥”的鹽堿地重獲“新生”。?


使土壤自帶“濾芯”


驅車駛入綠華鎮綠港村,一路上分布著鄒市明拳擊訓練基地、沒頂藝術中心、藝術公園、民宿集聚區等,村內風光旖旎,樹木蔥郁。根據規劃,不久后這里還將建成一座鹽堿地生態修復園,為市民游客增添一處休閑的好去處。



鹽堿地生態修復園效果圖(下同)


修復園內,幾名園林工人正在一處地塊邊沿作最后的修整。“這個猶如碗狀的下沉式地塊是為了更好地讓土壤存水釋鹽釋堿。”建設方崇明生態旅游集團事業發展部副經理李詩磊指著地邊的土溝說,“有降水或灌溉時,地里的鹽堿就會滲到溝里來。”


土壤改良永不止息


“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李詩磊說這就是水鹽的運動規律。他給記者講起了技術團隊摸索總結出來的“天然濾芯”的“釋鹽法”——先將整片土地挖深80—120厘米,并在坑底鋪蓋土工布,形成土壤隔堿層,同時,于土工布之上鋪一層碎石子,再將鹽漬土回填。“碎石層具有較強的隔離過濾功能,就像一臺大自然的過濾器一樣,把泥土中的鹽堿度一點點地降解。”


開挖溝渠也是關鍵一步。記者在修復園看到,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一道溝渠以及埋在地下的暗管,以便鹽水順利排出去。“起初,我們結合附近已有的水利條件,將河水抽引入田,把土壤大面積浸泡了24小時后排干,等于把地‘洗’了一遍。”李詩磊說。



“鹽堿地的治理,不可能‘一招就靈’。”李詩磊坦言,大量淡水沖洗鹽堿地,是一種很直接的除堿方法,但灌溉不可能打濕所有土壤層,隨水而來的鹽堿很容易在地表凝結,這就好比夏天的汗衫,出汗后更容易結出汗堿,“所以土壤改良和保護探索會是一個長期任務”。


這一點,恰是生態修復園土壤改良的重點攻關所在。


技術團隊以“天然濾芯”理念為核心,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設計了集觀賞性與功能性為一體的自然景觀,例如微地形、“雨水花園”等,并通過修整水溝、引入活水等方式構建起生態水循環系統,初步建成路相連、水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造林條件,達到可持續化過濾鹽堿的目的。



“若條件允許,在此基礎上,將來我們還可以繼續深耕,把田地深層的土壤翻上來,進一步加深洗鹽的深度,而不只是洗表面,就像做美容一樣,做深層滲透。”李詩磊補充道。


大家都認為,此次土壤改良技術之所以可推廣,不僅是因為“對癥下藥”,還因為“節約資源成本”。原來,設計之初,技術團隊經過經驗總結發現,治土一般有兩種方案:一是從其他地方運土過去,把鹽堿地全部覆蓋;二是把鹽堿地深耕后利用淡水進行反復過濾。“我們選擇了保留原來的土壤,這明顯節約了資源,也更加契合生態島發展理念。”


有望重現勃勃生機


土壤的改良是十分重要的,但植物的存活率和質量還離不開苗木的選取和培育。


“我們選取的是抗鹽堿能力強的苗木品種。”相關園林技術人員說,為尋找適合本地土壤生長的苗木,園林專家進行了多次考察探究,考察樹種的質量、市場價格、栽種方式,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適合生長的樹種,棗樹、粉黛亂子草、烏桕等“遠客”,即將在修復園安家。


舉報收藏 0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