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種蘑菇、中藥、牧草,馴養花卉……播

 
點擊 84回復 0 原帖 2021-11-25 15:00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在膠東國際機場附近種植的2000畝苜蓿進入了收獲季,經機械收割后,它們將被制成牛羊飼料和青貯苜蓿成為牲畜過冬口糧。


青島技術支援隴南種植的蘑菇也到了收獲季,采集自林間的鮮嫩,為當地百姓撐起了一把把“致富傘”。


11月的內蒙古谷林場,已經落下了小雪,雪下厚厚的草甸正醞釀著新一輪的生機,而這“生機”同樣來自青島的智力輸出。


“放下斧頭”也能致富,提高林地綜合利用效率的生態經濟新模式——林下經濟,正在創造出巨大的新財富,并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綠色發展方面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青島農業大學的林下經濟團隊摸準時代發展脈搏,發揮專業優勢,讓林下的蘑菇、苜蓿、牧草、花卉、中藥等種植技術走出青島,走向內蒙古、甘肅等北方林業發達的省份,走向馬鞍山林場,成為我國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創新策源力之一。


放下“斧頭”致富,農科高校瞅準林下空間資源


過去,在林業發達的省份,“靠山吃山”的農民主要靠砍伐林木資源獲取經濟效益。隨著我國林業政策的調整,退耕還林面積擴大,樹木不能隨便砍伐了,林下空間資源的合理開發就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怎么挖出“金山”?需要科學選擇具體操作的突破口。青農大科技處副處長趙龍剛介紹,青島雖不是林業主產區,但林下經濟研究走在全國前列。發展林下經濟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林草、林藥、林牧、林禽……形式多樣、內容復雜,青農大贏在學科門類全、實力強、啟動早,聚焦綠色發展的時代問卷,早早組建了林下經濟團隊,將支撐特色作物發展的多學科囊括在內。食用菌、牧草、野生花卉、林下漿果、智慧放牧大數據團隊聯合攻關,在北方林地的樹蔭下種牧草和菌菇、培育中草藥、人工馴化野生花卉……將閑置林地變成了立體的生態體系,并在全國多個地區得到推廣。


近日,青農大與內蒙古赤峰市簽訂協議,為該市量身定制林下經濟培育項目。


林下種蘑菇,每年“白撿”30多萬元


在樹下種菌菇,是青農大最早開展的林下經濟項目。起初,青農大生命科學院項目主持人郭立忠教授帶著團隊在西海岸的林地里開辟試驗田,因為青島的林地夏季溫度高,他們采用了覆膜形式產業化種植菌菇。組成林下經濟團隊后,“蘑菇教授”瞄準內蒙古、甘肅的林業資源,迅速將豐富的成果和實踐經驗輸出轉化。


2019年,郭立忠教授、李樹文副教授一行到甘肅徽縣實地考察對接青島隴南東西協作科技幫扶項目,發現當地林下空氣濕度相對較大、光照強度相對偏低、晝夜溫差不大,再加上富含氧氣且較為郁閉,特別適合食用菌的生長和繁殖。林木采伐產生的木屑和樹皮等剩余物可作為食用菌栽培原料;食用菌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料等可以就地還林,優化林地土壤結構。林下種植食用菌不僅能實現生長空間互補,而且在光、氣、水、溫等因素的利用上互補互惠、循環相生、協調發展,可真正體現“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良性循環。


在落葉松林下的空地,“蘑菇教授”團隊在地面上鋪設秸稈做畦,菌絲生長和出菇過程中只需要管控土壤表面濕度即可,節約了勞動力成本。生產原料是來源豐富、價格低廉的玉米秸稈和生石灰。團隊篩選出高產品種大球蓋菇,培訓當地技術骨干戶,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提供技術支撐。


近日,甘肅興豐農林有限責任公司等4個公司和3個合作社里洋溢著一片久違的繁忙景象。工人們正忙著收蘑菇、運蘑菇。據悉,興豐等示范基地在林下種植了100多畝大球蓋菇和黑木耳,按照每畝2.5萬元銷售價格計算,生產基地僅這一項就有300余萬元產值,實現新增產值30余萬元。


好草產好肉,內蒙古姑娘林下種草


在林下經濟里,草資源是重要一環。將林下的雜草替換成高質量牧草,種植成本低,對環境需求少,卻是牧業的“寶貝”。在內蒙古赤峰市的克什克騰旗,林下的苜蓿草是牧民的最愛,因為羊吃了這種經過青農大林下經濟團隊篩選出的草,產奶量高,肉質好,售價比同類產品翻番。這項成果是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青農大草業學院副院長孫娟的得意之作。


2005年,孫娟來到青農大任教。這位在內蒙古草原長大的學者是個“資深羊肉愛好者”,她對青島的第一印象是“羊肉不好吃”。但一番探查后她發現,山東養殖的牛羊和內蒙古的一些養殖品種一模一樣,甚至內蒙古養殖的羊還是在山東繁育的幼崽。同樣品種的羊為何口感不同?原來,山東養殖戶多用秸稈和豆粕喂養牛羊,而內蒙古的羊吃牧草。她做了一個實驗:把內蒙古的牧草運到山東飼養牛羊,一年時間后,肉質口感就有了很大變化,膻味小了。從此,開發高質量牧草成為孫娟的研究課題。她奔走于大沽河生態治理工程現場,讓苜蓿在河堤筑起生態文化長廊。在膠東國際機場附近種植2000畝苜蓿,實現生態防控鳥撞飛機的設想。2018年起,青農大在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實驗基地啟用。孫娟團隊篩選出的紫花苜蓿、豆科草等優質牧草種到了林間空地。在林下,這些喜陰的草長勢迅猛。這些高品質牧草還被補種到了草原,以豐富牧草品種。“免耕補播”機械將草皮劃開細縫,精準地把種子投放到土壤中。富含高營養的牧草會讓牛羊更容易吃飽,不用再啃食草皮,避免過度放牧帶來的草原退化。她告訴記者,內蒙古當地高校院所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草原科學放牧以及生態保護與治理等領域,青農大的研究方向更偏向牧草的產業化應用,兩者互補,給青農大和地方合作帶來巨大空間。


孫娟帶領團隊成員披星戴月往返于學校和試驗田間。發展種草產業的同時,孫娟還發明了苜蓿茶和食用苜蓿產品,把產業鏈延伸下去。如今,青島的許多養殖企業都用上了高質量牧草。“好草產好乳好肉”項目于2020年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填補了我省高校在該領域的空白。


林地花朵不簡單,背后蘊藏經濟賬


林下經濟從最低處的菌菇到高一些的牧草,到再高一些的花卉,加上穿梭其中的牲畜,構成了一個立體生態系統。點綴在林間,恣意開放的野花也成為青農大林下經濟團隊的研究對象。北方林下,漂亮的金蓮花是一種中藥草,能夠消炎;藍刺頭花是珍貴的觀賞花卉,經濟價值高。青農大的學者們將野生花卉人工馴化并大面積種植,讓花朵有了更多價值。


目前,青農大野生花卉項目以內蒙古克旗樺木溝林場為試點,成功馴化野生花卉近50種,建立繁育技術體系,為其產業化夯實了基礎。為解決草原草種滿天飛情況下的草荒問題,降低生產成本,青農大的技術團隊建立種質資源圃,發展繁育基地,建立了隔草栽培新模式,現已商品化種植野生花卉100余畝,野生花卉產業化初步成型。以此為起點,林下花卉項目擬在內蒙古喀喇沁旗等地拓展推廣,推動野生花卉產業化向赤峰市全面發展。同時,青農大還在篩選適合林下種植的中草藥,一旦投產,經濟價值將增加到現在的10倍以上。


實際上,林下經濟的外延還在不斷拓展。農業大數據、育種等青島傳統優勢技術也因林下經濟的新課題參與創新多種產業應用解決方案,比如“羊臉識別”、遠程放牧監控系統等與林下牧草種植結合,實現了羊群精準投喂。


從青島出發,林下經濟團隊的成果在北方林地中生根。“這種團隊攻關模式是農大的傳統,哪里有生產需求,我們就集合相關科研力量全力支持。”趙龍剛介紹,學校目前正與青島西海岸新區對接,為鄉村振興定制特色農產品服務。


舉報收藏 0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