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肚竹又名為禾本科叢生型竹類植物。幼稈深綠色,稍被白粉,老時轉欖黃色。稈二型:正常圓筒形,高7-10米,節間30-35厘米;畸形稈通常25-50厘米,節間較正常短。籜葉卵狀披針形;籜鞘無毛;籜耳發達,圓形或卵形至鐮刀形;籜舌*短。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國內外均有分布。該種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頂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觀賞;在地上種植時則形成高大竹叢,偶爾在正常竿中也長出少數畸形竿。漂亮的佛肚竹也是很多工藝品、文玩物品的加工對象。如扇子、竹雕、樂器等等。 形態特征:佛肚竹竿二型:正常竿高8-10米,直徑3-5厘米,尾梢略下彎,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節間圓柱形,長30-35厘米,幼時無白蠟粉,光滑無毛,下部略微腫脹;竿下部各節于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基部*、二節上還生有短氣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節開始,各節具1-3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時短縮為軟刺,竿中上部各節為數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較為粗長。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直徑1-2厘米,節間短縮而其基部腫脹,呈瓶狀,長2-3厘米;竿下部各節于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帶。生長習性:耐水濕,喜光植物。喜濕暖濕潤氣侯,抗寒力較低,能耐輕霜及*端0℃左右低溫,冬季氣溫應保持在10℃以上,低于4℃往往受凍。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北部的背風向陽處,尚可栽培。華中至華北的廣大地區,均只宜盆栽,置溫室或室內防寒越冬。喜光,但怕北方干燥季節的烈日暴曬,亦稍耐蔭墑。喜肥沃濕潤的酸性土,要求疏松和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及沙壤土。分布范圍:產于中國廣東,中國南方各地以及亞洲的馬來西亞和美洲均有引種栽培。 佛肚竹原產于中國華南,各地多有栽培,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臺北、柳州、桂平、個舊) 。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主要城市:海口、三亞、瓊海、高雄、臺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門、香港、南寧、欽州 北海、茂名、景洪)。主要價值:
園林:佛肚竹灌木狀叢生,稈短小畸形,狀如佛肚,姿態秀麗,四季翠綠。盆栽數株,當年成型,扶疏成叢林式,綴以山石,觀賞效果頗佳。室內盆栽。觀葉類 ,稈形奇特,古樸典雅,在園林中自成一景。適于庭院、公園、水濱等處種植,與假山、崖石等配置,更顯優雅。蘇東坡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以及”無竹則俗“等詩句,古人稱”梅、蘭、竹、菊”為四君子,竹在園林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各地的氣溫差異較大,適宜栽培的竹種各有不同,佛肚竹是觀賞竹類的佼佼者,觀賞價值很高,不但宜作露地栽植,亦宜盆栽供陳列。同屬栽培較多的還有黃金間碧玉,稈黃色,掛有綠色條紋;佛肚竹,竹型較大,節短,節間膨大顯著。
醫藥:嫩葉,清熱,除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