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里賣的葡萄苗,會分為藍寶石、巨峰、夏黑等十余個品種,但不管買家下單哪個品種,收到的都是同一款葡萄苗,“都是葡萄園淘汰下來的舊根,很便宜,修剪一下就可以當成好苗賣。”
新京報記者 韓福濤
買來的月季,開花后發現是薔薇;種下的櫻桃樹,居然結出了李子;明明買的是花,收到的其實是草……
這些讓人捧腹的網購經歷背后,暗藏花卉苗木的銷售陷阱。部分商家利用花木幼苗不易辨別、生長期長的特點,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甚至有些賣家靠P圖,“自創”出獨一無二的新品種。為了躲避投訴和查處,賣家會同時經營七八家網店,“查封一家再換一家賣。”
一名曾被坑過的買家抱怨稱,這些假苗賣家的可恨之處在于,“不僅騙了錢,還讓買家賠上了許多心血,養了幾個月才發現上當。”他們利用電商平臺的規則,精心設計著“騙局”:買家精心培育一年半載,等到開花結果才發現被騙,而此時平臺規定的維權期限已過,賣家也已關掉網店另開新店。
今年3月下旬,在花卉苗木的銷售旺季,新京報記者前往著名“花木之鄉”江蘇沭陽調查,揭開了網購花木騙局的冰山一角。
▲3月26日上午,沭陽花卉園藝淘寶城非常熱鬧,網店店主騎著電動三輪車前來采購,常會把市場堵得水泄不通。新京報記者 韓福濤 攝
“假苗市場”
便宜樹苗當果苗賣,商家稱“幾乎買不到真貨”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是全國聞名的“花木之鄉”。近些年,靠著這個名號,當地的苗木電商也做得風生水起。
據媒體報道,沭陽全縣花木網店有三萬多家,花木類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某電商平臺上約40%的花卉苗木銷售集中在沭陽,也就是說,這家平臺每賣出2至3件花木,就有一件來自沭陽。
開春后,花木市場也進入旺季。3月下旬新京報記者前往沭陽縣調查發現,網銷苗木生意火熱的背后,也暴露出當地部分商家售假泛濫的亂象。
沭陽縣下轄的新河鎮、顏集鎮和廟頭鎮,是沭陽花木電商產業最為集中的地方,周邊村子里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花木電商。顏集鎮堰下村800戶村民,2017年時就已經擁有網店800余個,從業人員2000余人,超過全村半數人口。
在電商平臺上,坐標沭陽的網店,大多都宣稱擁有自己的苗木基地,品種齊全,并配有大量精美圖片。但記者走訪調查后得知,這些網店的貨源都是當地的批發市場,展示的圖片也多是從網上下載。
多名苗木批發商戶透露,沭陽本地培育的只有冬青、黃楊這類景觀樹苗,果苗、花卉和綠植都是從外地采購。批發商采購回來后,再通過當地市場分銷給網店店主。
一名商戶稱,因為實地購買顧客可以對比實物進行挑選,實體店很難以次充好,但網購興起后,很多人看到“商機”,從市場采購便宜的普通幼苗包裝成稀有品種高價出售。
3月23日,記者來到位于新河鎮的沭陽花卉園藝淘寶城,這個市場是當地一家專門面向中小網店的花木批發市場。上百家批發商聚集在此,商品種類覆蓋鮮花、果苗、綠植、盆景等。
每天一早,周邊村里的網店店主騎著三輪車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個市場選購苗木,因為人流量過大,市場里經常堵得水泄不通。
▲3月23日,新河鎮一家批發商戶倉庫里堆放的果樹苗,不時會有網店店主前來采購。新京報記者 韓福濤 攝
“賣假苗”在這里不算秘密,不論是批發商還是網店店主,都不回避談論這些。
“前兩天一個小伙子覺得櫻桃苗貴,就從我這拿了兩棵李子苗,在網上當櫻桃苗賣出去了。”市場里一名批發商戶,對網店賣假苗的情況習以為常,“他們從我這買苗,回去冒充其他苗賣,我們也管不著。”
三輪車塞滿當后,店主們就原路返回,回到不遠處的農家院落,院子的大門也隨之緊閉。不一會兒,院里傳出撕扯膠帶的聲音,三輪車會從院子里再次駛出,但此時車上已經堆滿打包好的快遞包裹。
這是當地村里最常見到的場景。新京報記者蹲守多日發現,這些快遞會通過村口的快遞網點,最終流向全國各地。
其中一名網店店主告訴記者,賣假果苗利潤高,在當地的網店十分普遍,“幾乎買不到真貨”。
以葡萄苗為例,網店里賣的葡萄苗,會分為藍寶石、巨峰、夏黑等十余個品種,但不管買家下單哪個品種,收到的都是同一款葡萄苗,“都是葡萄園淘汰下來的舊根,很便宜,修剪一下就可以當成好苗賣。”
記者在新河鎮走訪了多家果樹苗批發商戶,一名商戶直言,幾乎所有在售的果樹都沒有細分品種的說法,“我們就按大小粗度賣,不分品種,都是開網店的買回去,自己包裝成幾十個品種。”
為何要冒充呢?這名商戶解釋說,賣假苗的利潤可觀,“有個人把普通橘子苗當成沃柑、丑橘苗來賣,一個多月賺了好幾十萬。”